HENN 海茵建筑的项目方案在全球六家建筑事务所的竞赛中拔得头筹,获得了西湖大学的创办者们的一致认可,他们是当今中国教育科技领域的佼佼者,包括清华大学副校长、中科院院士施一公。西湖大学选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,将力求以高水平、高起点建立起一所新型民办、小而精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,聚焦基础学术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,
如何使西湖大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,便于学者和学生进行实验、讨论、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?这是建筑师们思考的原点。在西湖大学,每个学院学科都将拥有一座具有独立身份特质的建筑,而所有建筑物又应该具有某种凝聚和联结。这该如何实现呢?
西湖大学的校园位于杭州主城区的西北侧。设计规划一次完成,预计将于2026年形成规模并健全运转。整体完成的规划设计在实施上将被分为两期,而且各自都包含教学和研究功能、公共建筑空间和师生居住生活区域。
从学科架构和校园需求来看,我们可以首先把所有功能二次解构为七个组团:工学院组团,理学院组团,生命科学院组团,基础医学院组团,人文科学院组团,运动空间组团,本科教育空间组团。
让具有类似公共性的元素相互靠近,让它们成为学术和生活交流的交叉点,校园的功能结构开始呈现一定的向心性。为了连接各个分散的功能,激发沟通与创造力,根据场地的先天条件,结合现有水系,一个直径为666米的理性完美的圆环——探寻之环——成了联结这一切的核心设计要素。
这个环形景观水系在本质上是一个复合的功能带,通过道路,公共平台,景观元素和交流功能的结合,一方面作为主轴,贯穿到所有的学院和内部服务功能,串联各大主要公共建筑,是浓缩的校园活力纽带,另一方面营造出自然美丽的整体湖滨风光长卷,呈现一湖一江一岛的景观,两侧教学研与天地人融为一体。
重中之重的环形水系其实是在现存现存河流与水渠基础上展开,保留了原有环路和接入口,水岸两侧分别依照功能需求做了软硬不同的处理。湖心岛北侧利用建设水系的土方营造较高地势,形成北山,岛内则根据夏季风向留出一条通风走廊,留出巨大的中央草坪,成为中国传统校园中少有的公共空间。岛的南侧保留场地上现存的大量树木,为入口仪式性步道和广场提供了优美的背景。
通过12座形式和功能不同的桥,我们穿过探寻之环,进入西湖大学的核心区域。虽然内部形式为岛状,但与环外场地仅为一条宽窄变化的水系相隔。
在这里,我们建立起第一个层次的功能区分——学术之环。绝大部分的教学研究功能建筑,以及校园公共空间如学术交流平台、大讲堂、图书馆等都在这一区域。各个学院建筑组团外部由自然景观围绕,而内部为都市化的学术社交空间,强调突出各学科的特有氛围。校园的所有重要空间处在一个整体环境下,将它们集中靠近,以此提升整个校园的相互交流,沟通的需求能够在短距离短时间内渗透到每个功能的内部。从这个设计初衷出发,便有了学术之环。
学术交流平台被设置在场地中央,呈C形半圆环状,核心朝向整个校园中央,与设置在中心位置的大讲堂相呼应,从内侧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了四个学院的建筑组团——从南侧入口起,工学院、理学院、生物科学院、医药学院,依次均衡布置。学术交流平台的复合特性不仅限于此,它在首层的大部分挑空,使中央大草坪景观和周边建筑庭院及道路无缝对接,同时在两端结合景观融合设置了咖啡厅,餐厅,书店,学术交流等服务功能。除了科研功能,学术交流平台还在面向景观一侧安排了大量教学和会议功能。学术交流平台低于大部分学院建筑,提供了大面积的怡人的室外平台,创造出整体校园的立体景观。
俯瞰整个西湖大学校园,环形景观系统从中心发散,由内而外,延伸至整个校园区域,犹如生长中的根茎源源不断为整个校园输送着生机。中央的多样景观空间为学子营造了最为亲近的自然环境,与各学科楼间的绿色庭院相连;舒适的院落空间直至外环的天然水系,最大限度丰富活动场所;隔水相望的生活区安静地坐落在湖边,滨水而居,使得整个校区景观环环延展,一步一景,盎然怡人。
来自 HENN
|